今天读了一篇短文《写摘要比读更多的书更重要》(原文链接、中文翻译)。
信息泛滥的今天,微信读书里的待读书目堆积如山,这篇文章提醒我:写一本好书的摘要的投资回报率,远远高于花2小时阅读书单里的下一本书。
本文的核心观点
不必追求阅读数量,写摘要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,优化我们的理解力。
本文试图回答的3-4个中心问题
1、为什么写摘要有用?
这种“输出式阅读”会迫使你用自己的语言来梳理和重构书中的观点,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思考。
2、如何写摘要?
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模板,在阅读一本书之前,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:
- 用1-2句话说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是什么?
- 它试图回答的3-4个中心问题是什么?用一段话来总结答案。
- 你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?
回答完这三个问题,一本书的简短摘要也就形成了。
3、如何选书?
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。在“怎么选书”这个问题上,作者也提出了两个技巧:
(1)专题阅读
每季度选定 4~5 个自己真正关心、想深入理解的主题。然后围绕每个主题,整理出一份详细的阅读清单。
(2)检查性阅读
对于每本书,不是从第一页开始读,而是先进行略读和预读,用 1 小时时间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你投入 10 小时。最终,把清单里的书压缩到2本以内,再去精读这两本书并写摘要。
4、除了写摘要,还有什么其它有效的办法?
除了写,还可以“说”。比如和朋友谈论你正在读的书。在这个时候,你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书里的观点,而对方的挑战或反馈也可能激发你更多的思考。
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
以前每读完一本书,就尝试着写读书笔记,内心还是有点矛盾的,感觉花了不少时间,是否有用?看了这篇文章,感觉还是相当有用的。
但不是每本书都要这样写摘要,先选好书,精选2本好书,再精读写摘要,效果更大。
如果不知道如何写摘要的话,可以按作者提供的模板,回答完几个问题,一个短小精悍的摘要就出来了。
本文也是严格按这个模板写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