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经常看到有些文章提及Web3.0,但我对于这个概念仍然非常模糊,Web3究竟是区块链+互联网,还是AI+互联网呢?我决定先试着从已出版的书中寻找答案,首先从微信读书里发现的就是《WEB3: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》这本书。

从 Web 1.0 到 Web 3.0

互联网已经从1.0 演变到了3.0,得知道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。

Web 1.0 (1990年-2003年),静态互联网

书中称这个阶段为静态互联网,是指这个阶段的网站大多是静态网页,比较通俗的说法应该是信息互联网。这个时候的上网者主要是点击、浏览,互动性非常有限。这个阶段的代表性公司有搜狐、新浪和网易。

2000年的搜狐网

需要了解的一个细节是,互联网泡沫也发生在这个阶段。1995年-1999年期间,大量新兴互联网公司成立,很多公司在没有盈利的情况,通过IPO筹集了巨额资金。2000年3月,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,纳斯达克指数超过5000点,2002年10月,指数跌到1114点,从最高点跌了78%。

互联网泡沫,摘自《从零开始读懂Web3》

Web 2.0 (2004年-2020年),平台互联网

感觉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社交互联网阶段,全世界的网民连接在了一起。这一阶段用户可以生成和分享内容,互动性大大增强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用户从PC端逐步迁移到移动端,社交网络被大家所熟知。平台经济的崛起使得互联网高度中心化,赢家通吃,少数大平台垄断了大量用户数据和流量。代表性公司有腾讯、百度和阿里巴巴等。

2003年,我们采用Java/JSP构建了一个胜利信息网的网站发布系统,中间件采用了WebLogic,从以前的设计文档里找到了一张截图作为纪念。

2002年的胜利信息网

Web 3.0 (2021年至今),价值互联网

在区块链没有出现之前,Web3.0是指“语义网”,不过现在的Web3.0通常指的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去中心化、去信任、无须许可的下一代互联网。

在这个阶段,区块链是核心技术之一。互联网上不仅仅流动着大量信息,还可以传递资产。通过区块链,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和资产传递,催生了通证经济(token)。用户成为自己数据的真正拥有者,享受去中心化的服务。

不过,Web 3.0 也并没有被广泛接受,仍然面临不少挑战,例如去中心化好像是一个伪命题、用户体验差、犯罪欺诈事件盛行以及高能耗等问题。

我身边的很多人不接受加密货币和token,就像我还难以认可NFT一样。

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可以列出一张表格。

在《从零开始读懂web3》一书中,作者还对三个阶段从界面层、逻辑层和数据层的主要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。

Web3.0的底层技术:区块链

货币的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,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的使用,再到纸币和数字交易的广泛应用。每一个阶段的货币形式都在不断优化,旨在提高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。

2008年,中本聪发表了9页纸的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》白皮书,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。比特币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,依托区块链技术,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价值传递。区块链的特点是透明、不可篡改,确保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公开性。

比特币采用工作量证明(PoW)机制来维持网络的安全和运行。然而,这种共识机制的一个显著缺点是高能耗。挖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和电力,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

2017年参与挖矿的神马矿机

2014年,由V神(Vitalik Buterin)创建的以太坊项目,将区块链技术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。与比特币不同,以太坊不仅仅是一种数字货币,它更是一个图灵完备的去中心化计算机网络。通过智能合约,以太坊能够自动执行预设条件的代码,从而实现去中心化应用程序(DApps)的开发和运行。

以太坊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支持代币(token)的发行,极大地丰富了区块链应用的生态系统。然而,代币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如大量的欺诈行为和不规范的项目,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。垃圾币、山寨币、空气币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。

Web3.0的核心是通证经济,即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代币经济体系。通证经济通过代币化的方式,能够激励用户参与网络的建设和维护。根据共识的范围,区块链可以分为公链、联盟链和私链。公链是完全开放的,任何人都可以参与;联盟链只对特定的成员开放;私链则是由单一机构控制的区块链(私链在区块链世界里可能是个伪命题)。

在Web3.0时代,NFT(非同质化代币)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资产形式,受到了广泛关注。NFT实现了用户对数据资产的拥有权,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确权的手段,保障了其数字作品的版权和收益。

下一代区块链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性能、降低能耗和增强隐私保护等方面。为了应对PoW机制的高能耗问题,许多区块链项目正在探索替代的共识机制,如权益证明(PoS)、委托权益证明(DPoS)等,这些机制在保持网络安全的同时,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。

区块链世界里,老大是比特币,老二是以太坊,老三的位置仍在争夺之中。可能是去中心化组织(DAO),也可能是跨链,也可能还没有出现。

NFT:Web3.0的数字商品

NFT,即非同质化代币,这里的非同质化,是指每一个每个NFT都是独一无二的,有其独特的属性和价值。艺术品、音乐、视频、游戏装备等,经常被制作成NFT。有炒作的地方就有疯狂,有的NFT值好几个ETH,而有些可能一文不值。

在我国,加密货币仍不被认可,NFT则更被否定。不过,国内的数字藏品很像NFT。比如,支付宝的鲸探平台提供了一些数字藏品,但这些藏品无法交易。我曾经抢过几个藏品,但一直无法出售。

我的数字藏品对于一些NFT头像的高价,我至今仍不太理解。看到一个朋友拥有的无聊猿头像,搜索了互联网,才发现这个NFT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社区。

前12个无聊猿头像

查了一下CoinMarketCap网站,NFT已经出来了一万多种,前几名我也闻所未闻。看来NFT,得到更多人的认可,仍需要时间。

DAO分布式自治组织

分布式自治组织(DAO)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,它不依赖传统的管理层,而是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来运行和管理。这些合约由组织的发起人编写,代币持有者通过投票参与决策,从而实现组织的自治和去中心化。

创建一个DAO的过程类似于创建传统公司,但在技术上有所不同。传统公司需要创建公司、注入资金和管理部署,而DAO则需要创建智能合约、注入资金并部署到区块链上。DAO的治理分为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两种方式,链上治理是指通过投票来决定一些重大事项,而链下治理则可能涉及更为灵活的操作和管理。

DAO的几个主要特征:

  1. 去信任化:DAO依赖于区块链技术,就是信任代码而非个人或机构。

  2. 公平决策: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代币持有者投票决定,确保决策的公平性。如何让持币大户严重影响投票结果则是另外一个话题。

  3. 架构灵活:DAO通常保持扁平化架构,减少层级管理,使组织更具灵活性和响应速度。

尽管DAO具有诸多优势,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历史上,DAO曾经历过重大挫折。比如,2016年一个著名的DAO众筹项目由于智能合约的漏洞被黑客盗走了大量资金,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以太坊的硬分叉,分裂为以太坊(ETH)和以太坊经典(ETC)。

DAO面临的主要风险:

  1. 趋于中心化的风险:尽管DAO想实现去中心化,但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出现中心化的倾向。

  2. 法律风险:当前法律体系对DAO的认可程度有限,在法律保护和合规性方面面临挑战。

  3. 合约安全问题:智能合约的安全性至关重要,一旦出现漏洞,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
DAO生态系统的产品与应用:

在DAO的生态系统中,已经涌现出多种类型的DAO,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功能:

  1. 治理型DAO:主要用于社区治理和决策,如MakerDAO,用于稳定币Dai的发行和管理。

  2. 投资型DAO:专注于投资和资金管理,例如The DAO和MetaCartel Ventures,投资于区块链项目。

  3. 资助型DAO:用于资助项目和公益活动,比如Gitcoin,用于资助开源项目。

  4. 服务型DAO:提供各种服务的DAO,例如Decentraland DAO,管理虚拟世界中的资源和规则。

  5. 社交型DAO:旨在创建社交和社区平台,如Friends with Benefits (FWB),提供社交网络和会员特权。

  6. 收藏型DAO:专注于数字资产和收藏品的管理与交易,如PleasrDAO,购买和收藏独特的NFT艺术品。

  7. 媒体型DAO:致力于内容创作和媒体发布,例如Mirror,允许创作者通过DAO平台发布和盈利。上述列举的几个DAO,我并没有亲自使用过,DAO改变传统组织形式,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。

Web3时代的参与者

从web1.0到web3.0,用户参与度不断提升,一开始用户只能点击,商家主要靠点击量来盈利。web1.0时代的用户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,没有任何生产和供给信息的能力。

在web2.0时期,依托各种互联网平台,用户也可以创造内容。不仅仅流量为王,还有网络游戏、电子商务、增值服务等商业模式。但是,用户可以生产信息,但并不是信息的主人,没有充分享受到这些信息创造出的价值。收益大部分被互联网平台所垄断。

web3.0,用户想控制自己创造的数据,并且参与分配。用户想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人,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价值。

web3.0时代,不是平台经济的思维,而是要赋权给用户,让用户参与治理。当形成共识之后,社区生态规模自然会增长。

web3.0需要区块链的知识,需要编写智能合约,营销也相当重要,要将产品的治理权力慢慢移交给用户。中国对于web3.0的监管非常严格,很多事情还不被许可,先做好技术储备和积累,慢慢等待时机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