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这本小书的第一反应是:原来字数这么少,也能成一本书。好奇之下,我还特意拿起尺子量了量,只有 15cm×15cm。扉页上写着全书共 81 千字,翻了翻180多页的内容,感觉8000字还差不多。定价却高达 59 元,让我不由得感叹——出一本书,似乎并不难。

全书的核心观点只有一点:就是分享分享再分享。不仅要在实验室、工作室里埋头苦干,还要定期把工作的一些成果、想法和心得发在网上。

你不必是天才

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在合作中、在不同观点和想法不断碰撞中孕育出来的。如今互联网非常发达,各种论坛和社区随处可见,总能找到志同道合、兴趣相投的人,加入他们,找到属于你的“创意圈子”,并在这个“创意圈子”里做点贡献。

别担心自己是初学者,正因为是初学者,你往往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,不落俗套,带来新的创意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,尽量把你的体会和过程分享出来,不必害怕出丑。做一个终身学习者。你得在互联网上发声,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。一开始也别急着想着赚大钱,而是专注于学习和分享。

每天早晨读一读讣(fù)告。看到这里,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,竟发现《经济学人》杂志曾经有过“讣告”专栏,还有人把这些文章汇编成了一本厚厚的书。我还发现《文化有限》有一期以讣告为主题的播客节目

原来,讣告与悼词是有区别的。讣告并不是专门写给名人的,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有讣告,甚至动物也可以有讣告。

我甚至还请 ChatGPT 帮我起草了一份讣告。据说自己给自己写篇讣告,你决定哪些内容出现在讣告里,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这样不让每一天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。

每天分享一点点

每天分享一点点,分享的内容要有趣或有用,每天的分享会形成流量,这些内容慢慢积累起来,又会形成存量,最好有个个人博客,那是自己的自留地。

1)建立日更机制

每周一篇有点长,每日分享一篇内容,频率刚刚合适。朋友圈、公众号都是不错的社交平台。别太完美,任何事物都包含90%的垃圾(斯特金定律)。

任何人都可以分享,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:

影评人汤米·爱迪生一出生就是盲人,可他依然坚持用照片拍下自己的每日生活,发布在照片墙上,拥有数万名关注者。

2)分享要有趣或有用

分享之前牢记四个字:意义何在?

如果分享的内容或者有趣,或者有用,则大胆地分享吧。如果两者都不占,则扔掉。如果暂时还不确定,则放在草稿箱里,以后再说。

3)把流量做成存量

流量是你每天发布的生活片段,告诉大家你还活着。存量是你一直在做的事,是你在创造的内容,你会几个月甚至几年如一日地沉醉其中。人们通过检索找到你,传播虽然慢一些,但一点一点总会积累起粉丝。

存量其实是建立在流量的基础上的。把每天发布的内容整理之后,就是一篇文章,可以发在博客或公众号上。

把每日发布的内容收集起来,组合成更大更全的项目。于是流量就变成了存量。

4)建立个人网站

建立一个自己的域名,它就是你的网络根据地,大家总能在那里找到你。(http://shenlb.me)

博客是把流量转化为存量的理想工具。一篇博文成不了气候,可是花上十年,发一千篇博客,这就成了事业。

个人网站不一定要多漂亮,关键是得有一个网站。

不要认为你的个人网站是用来推销自己的,它是用来挖掘你的潜力的。

在网站上填满你的工作、你的想法和你在意的事情吧。

好东西要分享

别把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藏着掖着。好东西要分享出去,把自己“清空”,这样反而会逼迫你去寻找、去学习。分享得越多,你收获的也就越多。

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,不必被他人的喜好左右,自己开心就好。

如果要分享他人内容,要注意版权问题,还要注明引用的出处和原作者。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的尊重,也可以帮助读者顺着线索继续探索下去。

讲个好故事

有两幅画,你看不出任何区别。后来你得知:一幅是真迹,一幅是赝品。知道了这两幅画背后的故事,两幅画的价值就发生了改变。所以,把作品背后曲折的创作历程讲出来,就可以让作品升值。

得学会讲故事,讲故事也有套路,比如许荣哲在《故事课1》里提到的核心公式:

  1. 目标 → 2. 阻碍 → 3. 努力 → 4. 结果 → 5. 意外 → 6. 转弯 → 7. 结局

人的一生中,经常要做自我介绍,值得花些时间打磨几个版本的自我介绍。

我还是喜欢用《故事课1》里的1分钟介绍方法:

版本1:努力人的故事(目标 → 阻碍 → 努力 → 结果)

我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,挺喜欢数论的,还痴迷过一阵子哥德巴赫猜想。2016年,遇到了比特币,加密货币的原理让我如痴如醉,还学习了区块链编程。一次,一个朋友丢失了价值百万的数字资产,对他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。我决定试一试,连续几天查阅资料、写代码、不断尝试,终于成功帮他把钱找了回来。那一刻,我相信了:技术就是财富。

版本2:意外人的故事(目标 → 意外 → 转弯 → 结局)

大学时我喜欢研究计算机技术,2016年又迷上了比特币,学习了区块链编程。没想到有一次帮朋友找回了价值百万的加密资产,朋友很感激,送了我一些EOS。我随手换成BTC后就放在那里一直没动,没想到几年后竟然涨了几十倍。后来,我逐渐摸索出一套加密资产投资体系,收益不错。

幽默版本:

大家好,我叫申龙斌,老程序员一枚。曾经痴迷区块链,差点就要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。名字都想好了——「神龙币」,和我名字谐音。总量只有2100枚,稀缺得很。集齐7枚「神龙币」,就能召唤神龙……当然啦,就是召唤我,一起吃饭!

10秒钟的幽默版本:

我叫申龙斌,痴迷区块链的老程序员,差点发行了「神龙币」。


书中还有一些内容,对我来说,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,就把全书的目录附在这里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