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智重构》是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讲解的一本书,原著名为《重构你的大脑:幸福与成功的用户界面》(Reframe Your Brain: The Happiness and Success User Interface),作者是斯科特·亚当斯,就是那个画《呆伯特》系列漫画的那个人。

“重构”(Reframe)指重新设定思维框架,事情还是那个事情,但思考方式不一样,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。

亚当斯认为,每一种重构,不必追求绝对的"正确",对自己有效就行。

对大脑编程

把一个消极的念头,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想法。

几个典型示例:

消极 积极
水只剩半瓶了。 还有半瓶水呢!
遛狗的时候想散步,但狗总是东闻西闻,散不成步,真烦。 带狗出去闻一闻,任务很容易完成。顺便还能练练“生理叹息”呼吸法。
酒是一种饮料。 对想戒酒的人来说,酒是一种毒药。
我正在受苦。 我正在锻炼 💪。
我被骗了一笔钱。 吃一堑长一智,破财免灾。
上班好无聊。 我正在寻找一份更适合我的工作。我正在增长我的能力,培养我的人际圈。
跑步很痛苦。 每跑一公里 = 多活1小时 = 多赚1小时养老金(约10元)。还能换个视角看风景,拥有独处时光。
读书太累了。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与作者的深度对话。我用别人的十年经验,换来一小时的领悟。读每一页,相当于积攒了10元(可以买20度电)。读完200页,相当于2000元 = 抵一个月房租。
发朋友圈好像很炫耀,惹人烦。 这是一次组织语言的机会,锻炼表达能力,也许还能引发一次有价值的互动交流。写得多了,将来可以形成自己的专栏。
做什么都不成功,宇宙在和我作对 我做得很努力了,宇宙欠我一点点运气

这里提到的生理叹息呼吸法(Physiological Sigh)

  • 用鼻子分两次吸气:第一次相对缓慢,让肺部充分充气,第二次短促,尽量让肺泡充满。

  • 缓慢用嘴呼气。

此法能快速调节心率,两三个循环即可减轻压力焦虑,适合考试、演讲前使用。

日常多巴胺

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平淡的,但你随时都可以选择,让那一刻变得不平淡。 《掌控注意力》里也说过类似的观点,无聊的时候,要想办法刺激自己的多巴胺分泌,提升注意力水平,可以有三个层次:

第一层:情绪是可以选择的。

愤怒和仇恨那些你讨厌的人,其实是在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。 在自己的电影里,你才是主角。

第二层:对现实的重构

把一些不值得关注的事物从你的现实中抹掉,连想都不要想。 只关心自己能控制的事,其它的,都是“上帝的事”。 积极和消极的想法会互相挤占空间。想少一点负面情绪,就多填一些积极的想法进去。

第三层:忽略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想法

你不需要做自己想法的奴隶。 很多时候,不必太在意当下的想法,它们只是“经过”而已。


作者也给出了几条行动建议:

1、给生活增加一点“多巴胺”

可以把事情设计成游戏:

  • 感觉做家务很无聊?可以游戏化,比如研发“叠毛巾最佳方法”。

  • 扫地很无聊?可以设计一条最佳清扫路线,琢磨怎么擦得更干净。

假装完成任务也有用。比如某天很累了,不想跑步,也让自己穿上鞋,到健身房坐着,啥都不做,只是假装自己完成了任务,也能骗过大脑,增加多巴胺。

2、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人

让别人完全信任你,信任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资源。

我自己的做法是,10年、20年的文章都在博客上记录着,公开可查,信任感自然增强。2018年挖矿的时候,团队负责人直接让我保管钱包,每天0.15个BTC进账,相当紧张。

3、用尴尬消除 ego

ego经常翻译为“自我”,其实是别人眼中的“我”,那种形象没什么用,ego让你无法大胆做事,ego 是你的敌人。 想做大事,就应该“无我”。

如何消除 ego呢?可以主动制造一些“尴尬场面”。可以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,肯定会出错,自嘲能赢得好感和支持。 我记得看过万维钢的一次脱口秀,原来也是在实践这本书的观点。

4、管理自己的能量

做好时间管理并不容易,好点的办法是任务管理,更高级的是能量管理

找到自己一天里精力充沛的那个时间段,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那个时间段里。

能量不只是和时间有关,还与环境有关。 有时候你写不出东西,不是因为没时间,可能是环境不对。咖啡馆、宾馆、闹市、安静的小屋…… 去找那个能激发你能量的地方。

社交小技巧

你的性格内向吗?是不是聚会的时候不知道该说啥? 其实,你真正要学的不是社交技巧,而是理解他人。


1、其实人很容易被影响和摆布

请求他人帮忙的时候,给一个理由,即使这理由不能算理由,也能提高成功率。


2、如何跟陌生人聊天

人们关心的是自己,而不是你。 你不是明星,哪怕你鼻青脸肿地去逛超市,也没几个人会注意到你。

  • 问别人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。即使什么也不说,只要你仔细听,人们也会认为你是一很好的交谈者。
  • 自我介绍。平时准备几个关于自己的小段子,最好具有自嘲属性,还要有娱乐性,随时抛出来。
  • 表演。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对话风格。模仿是最好的恭维。

3、如何跟人更深地交流

你得知道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会转换视角,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。

首先,别人不需要你的建议。 如果忍不住,就提供信息,帮对方捋清思路,给同理心。

其次,人们最需要的东西:赞美。

亲密关系

朋友可以选择,家人无法选择。经营好与家人的亲密关系,也需要重构。

1、找对象阶段

找不到对象,就要扩大搜索范围。可以参加俱乐部、参加体育活动、做社区志愿者等等。

需要展示性吸引力,展现遗传基因优势。对于男性来说,有正经工作、还经常健身,就可以排到前20%。如果再注重一点时尚、搞搞发型,则可以到达前10%。再有点体育或文艺特长更好,但不用太精通。如果过于精通,则只能吸引同性。

2、谈恋爱阶段

婚前一定要两人一起出门旅游一趟,朝夕相处,让缺点和个性充分展现,看看能不能磨合。

恋爱中点点滴滴的小事,其实是双方 —— 尤其是女方 —— 在设定控制权。

当女方问你晚上到哪吃饭?不能直接说就去这家吧(独断专行),也不能说随便哪家都可以(不愿承担选错餐馆的责任)。

作者给出了一个建议:立即给出两个餐馆作为选项,彰显决策水平和责任担当;然后让她从中选一个,表示承认主权。

3、婚姻阶段

婚姻是承诺。 与其说婚姻是找灵魂伴侣,不如说婚姻是找到一个承诺做你的终身伴侣和保护者的人。

4、子女教育

孩子10岁之前很可爱,后面就开始慢慢对着干了。 孩子天性更着重于眼前的快乐,而家长喜欢从长远角度打算,这是个内在矛盾。

作为家长,出于责任,你得保护孩子,正确引导他。经历的事情多,给孩子提点建议,也是应该的。 但直接说教会引发冲突。这里有一个技巧:先同步后领导,或者说,拥抱和放大。 我在乎的不仅仅是现在的你,我还必须为将来的那个你负责。

影响力

豆包提示词:图片风格为「人像摄影」,主题是《影响力》,一位领导穿着与工人一样的工作服,在建筑工地和工人打成一片,用他们的语言和神态交流。

斯科特·亚当斯是个影响力大师,他在《以大制胜》这本书里,讲述了帮助特朗普竞选总统成功的一系列战术。

影响力,其实不是看你的公众号有多少粉丝,核心在于你能不能真正改变他人的行为,让他们按照你的意愿行动。影响力就是领导力。影响力指的是那种不靠威逼利诱,就能让人心甘情愿照你说的办的能力。

影响力 = 说服技巧 × 观众规模

人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,面对同样的事情,你可能看不出对方的真实动机,甚至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。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,倾向于只接受自己认可的东西。

不过,虽然人非理性,但在相当程度上行为还是可预测的:

  • 金钱的驱动力就很强:一个人面对两个选项,大概率会选择对他更有利的那个。
  • 另一个强大的因素是群体身份认同:他所在阵营的主流观点是什么,他往往就会持什么观点。

几个常用的影响力因素:

  • 自由是说服别人跟你一起做事的关键,最好强调这种自由感。
  • 恐惧是阻止别人做某事最厉害的办法——这招常被坏人利用。
  • 新颖是吸引注意力的核心要素,让PPT的某页吸引人,就要加上不同的元素。
  • 重复可以让人相信一件事。重复的多了,你就信了。
  • 简单可以促使人下决心采取行动。
  • 类比可以让人理解高难度概念。
  • 可视化是争取支持的有效技巧,一图胜千言。

几个比较高级的说服技巧:

  • 先同步后领导:想和工人打成一片?你得穿上工作服,用他们的语言和神态交流,先融入再引导。
  • 激发渴望:俗称“画大饼”,描绘一个诱人的未来图景。
  • 做比较:房产中介常用这招——想推销某个房子,先带客户看几套更差的房源作对比。
  • 做联系:把你或你做的事情,与某个广受喜爱的事物或人物联系起来。

当然,如果你本身声望高、形象好,你说的话自然更有分量。但这样的好形象和声望怎么积累呢?说到底,还得踏踏实实把自己做好。

影响别人,其实是影响自己。



世界观重构

豆包提示词:图片风格为「油画」,主题为“世界观重构”。一张看不到边界的大型地图,由一小块一小块的片段构成。有些部分还是灰的的,有些已经探索过,点亮了。一个成年男性在这个地图上探索,有点像打游戏的关卡。地图在人的脚下。男人表情自然,很松弛。男人的对面方向还有几个成年人,都面带微笑。

你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。当你保持心情愉悦、处于放松状态时,有种“松弛感”,周围人往往会以友善相待;反之,若总是愁眉不展、觉得世界充满敌意,他人也会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回应。

亚当斯提出一个有趣的世界观重构视角: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的世界中。就像游戏设计不会一次性生成完整地图,而是随着玩家的探索逐步展开新区域。所以,探索现实世界,也像一种打怪升级,你想向哪个方向探索完全是由你决定的。

这个观点与吸引力法则有些相似,朗达·拜恩在《秘密》、张德芬在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中也有类似阐述:当你专注于积极正面的事物时,就会吸引更多同类事物进入视野。简言之,你是什么样的人,世界就会以相应的方式对待你。


面对陌生人时,人们通常有四种反应模式:

  1. 自私:保持距离,避免任何互动
  2. 复仇:对他人敌意立即反击
  3. 受害:被动承受,逆来顺受
  4. 互惠: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回报

其中最理想的是第四种互惠模式,即双赢思维: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为他人创造价值。